拚場藝術撞擊 Piànn-tiûnn Art Impact

「拚場藝術撞擊」是由當代藝術家、編舞家、設計師、空間設計、音樂製作人、樂團、服裝造型、文學等跨領域的創作者,共同創作藝術作品的計畫,用各種創作形式,讓台灣人跟被遺忘的歷史產生連結,重新了解被教科書所遺忘的正義。

台灣為多元文化薈萃之處,每種文化獨立可觀,並互相影響,融接形成台灣共同體。拚場的概念來自於此,此計畫召集當代藝術家、台語搖滾樂團、服裝設計者,希望能藉由不同領域青年藝術創作者的彼此較勁,融接出新的在地藝術、庶民文化美學。在新舊文化撞擊中,實踐並呈現藝術與台灣的獨立精神。

音樂

創作者:柯智豪
演出者:拍謝少年、三牲獻藝
創作理念:

由台語搖滾樂團拍謝少年與北管子弟班合作,為男性女性戲偶各自譜寫專屬配樂,再將這兩首配樂融合成為活動主題曲;傳統民樂的淵遠流長,配上現代樂器的直接陽剛,兩者結合產生新舊拚場,激盪出新流行音樂的想像。

舞蹈

配合演出進行舞蹈編排,區分成一般舞蹈與穿著大神尪服裝之舞蹈。

創作者:廖苡晴
創作理念:

獨立的精神來自,堅持對的事物與對追求真理的執著與奉獻。在夜中一人堅持,在人群中一人孤獨拿著旗幟宣示,說明自己的想獨立的渴望,成為一個自己認同的人。被迫下凡生活的人,寧靜的聽自己身體的聲音,頭髮甩動的聲音,皮膚共振的聲音,腳底踏地的聲音,旋轉中找到身體的平衡,安靜下來。
尋找自己的聲音,聽自己說的話,找出最大的噪音,在車陣中奔馳,走向山的盡頭,騎到出海口,看不見遠方。
穿上自己的衣服,找尋相同理念的人,在抗爭中與壓迫下,找出自己發聲的力量。
在看不見的地方,各自獨立堅持。

視覺藝術與空間設計

主視覺與表演舞台設計、現場道具製作,如警車、旗幟等等

主視覺創作者:柯淳介
創作理念:

傳統與科幻、生命體與機械體的融合,藉由廟宇神獸-龍、鳳、獅、虎、蝠、龜,還有舞者與DJ,述說著壓迫與反抗的故事,衝擊、吶喊、嘶吼、突破、飛翔。
以這次撞擊計畫的精神-各領域創作者以自己最擅長、最有能量的方式發揮合作,構思跳脫自己往常的標準字設計模式,完全以漫畫畫出的物件撐出字體的型態,不以完全的文字辨識為目的,保留各物體的輪廓,呈現有機狂野的字體邊緣,帶出「拚場」碰撞的爆炸氛圍。


視覺藝術與空間設計創作者:李文政
創作理念:

以台灣的廟宇為創作背景,融入台灣街道現況為創作範本,呈現看似誇大不真實的尋常風景。

裝置藝術與服裝設計

製作表演用大神尪,可拆卸,配合舞蹈動作增加各處關節可動性,並輕量化。

創作者:李育昇
創作理念:

以民間藝術陣頭常出現的『大神尪』男性神兵武將做為造型基礎,結構是連動裝置的巨型舞蹈服裝,由單一女性舞者操控。大神尪的髯口部分是操作者的視線高度,由於操作者為女性,大神尪的髯口下緣則配合操作者女性性別,變形成為傳統戲曲女性角色的額面貼片,由傳統的男性髯口變形變為女性貼片,讓傳統戲曲裡兩性符號合而為一。材質運用選定為有機纖維重組並結合無機物的塑化汰廢物,有機物質如:竹纖維、楮樹纖維,苧麻纖維以及再生紙漿等等,無機物質如:廢輪胎、寶特瓶、尼龍繩等等石化產物。在材質的有機與無機的兩極上,實驗出一個中庸之道,如同傳統性別符號的合一。形式上則選用傳統陣頭以及現代機械元素的兩股衝突元素,打造一個具有陣頭神尪意象的現代科技感機械舞衣。兩性性別的拚場、有機物質與無機物質的拚場、傳統與現代的拚場,服裝設計在元素與元素的較勁中,共同融會出屬於台灣多元文化的特質。

展演資訊

概念影片拍攝地點:宜蘭市碧霞宮
概念影片拍攝時間:2018年

製作團隊

音樂、演出|拍謝少年、三牲獻藝
編舞者、表演|廖苡晴
主視覺創作者|柯淳介
視覺藝術與空間設計創作者|李文政
裝置藝術與服裝設計|李育昇


Posted

in

by

Tags:

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